通过建绿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等,拓展绿色空间,高标准开展绿道建设,逐步构建完整连贯的城市绿地系统,到2025年年底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稳定在37%,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5平方米。
以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和深度治理为主要手段,推动实施一批重金属减排工程,持续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对人口密集、资源开发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区域实施重点管控。
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进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化工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严格新(改、扩)建尾矿库环境准入。第三节强化宣传引导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加大宣传力度。第七节发展壮大生态环保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进天空地一体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基本覆盖典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和重要水体。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建立健全由风险源、风险源聚集区河流下游临近断面、市县出境河流断面组成的环境风险预警监测网络,开展分级定期监测,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水环境风险隐患。加快建材、化工、铸造、印染、电镀、加工制造等产业集群绿色化改造。
鼓励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环境教育体验场所、环保课堂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开放,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严格控制起步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优先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深化低碳试点工作。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基于国家、省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移交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形成济南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活动清单。强化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支撑保障作用。
推进危险化学品等化工、制革、电镀等生产企业搬迁腾退地块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坚持生态优先、均衡发展、宜居宜业,打造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分期分批确定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生态流量(水位)。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建设的,以及污染地块周边土地开发的,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敏感类用地原则上应后开发。
深入落实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大区域内大气环境管理机制的整体对接。构建以泰山生态屏障区和黄河生态风貌带为主要生态控制区,以沿河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湖库、水源地为支撑的南山北水多廊多点生态格局。制定和实施水源涵养功能提升规划,有序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湿、低质低效林改造、湿地生态修复、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动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
深入推进城市增绿和绿化品质提升,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优化城市绿地布局,科学规划布局一批综合公园、山体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推出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
在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前提下,统筹使用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搬迁入园工作。
第六节推进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依托山东省生态环境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绿色产业与环境安全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一批为环保产业提供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绿色金融、管理咨询等服务的专业机构。加强废气的收集和处理,开展原油、成品油、有机化学品等涉VOCs物质储罐排查,鼓励石化、有机化工等大型企业自行开展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完善林长制,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定力,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对颗粒物考核排名落后的道路严管严控,有效实施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提升措施。
建设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和黄河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平台。鼓励企业在产品和包装物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
环境风险防范的形势依旧严峻,新基建、新化学物质等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探索开展卧虎山水库、乔店水库水源地新污染物调查研究和生物毒性监测试点。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对公共建筑用能监测。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组织绩效评级,全面落实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
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淘汰和限制措施,强化绿色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滩区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治理、黄河堤顶路改造提升、近河绿道建设,加快小清河、大寺河河道治理和生态景观建设,打造人河城相协调的生态风貌廊道。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修复。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原料替代、过程消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积极控制工业过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治理城市拥堵,研究制定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方案,采取综合措施有效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
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量值溯源体系,加强对排污单位和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开展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深化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实施环保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开展环保服务企业行动,完善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资源环境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
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大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对本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在2023年、2025年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评估结果向市政府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完善核与辐射应急响应体系。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更加合理,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第二节引领重点区域绿色发展建设黄河下游标志性绿色生态走廊。
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一节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
持续开展全市涉重金属企业重金属污染调查,采取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综合措施控制新增污染。加快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和智能换电服务,到2025年,充换电设施保有量超过8万个。